米兰官网杨东方教授主编《民国医籍考(医经卷・伤寒卷・金匮卷・温病卷)》付梓出版
近期,由我院杨东方教授主编,多位团队成员参与编纂的《民国医籍考(医经卷・伤寒卷・金匮卷・温病卷)》一书,已由学苑出版社正式付梓出版。本书距 2024 年同系列的《民国医籍考(妇科卷・产科卷・儿科卷)》的出版时隔不久,是该系列的又一重磅力作。
一、出版背景与意义
民国时期(1912—1949),是新旧交替的社会剧烈变革期,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形成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生态。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其传承与发展亦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一方面,传统医学典籍作为中医药文化发展之根基,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亟待新的解读与阐释,中医经典亦需在时代语境下得到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国际医学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日本皇汉医学著作的大量输入,也为此时的中医学术演变及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在此背景下,众多民国医家积极投身于对古代中医典籍的深入探究与重新诠释,著述宏丰。这些医籍作为中医知识生产与变革的重要载体,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现代中医理论书写范式的确立及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以来,学界始终缺乏一部系统完备的民国时期中医书籍专门目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对这一时期中医学的研究进展。有鉴于此,杨东方教授带领学生们围绕民国时期成书的医籍(包括其时出版的皇汉医学书籍)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搜集整理工作,形成《民国医籍考》系列著作,此前已出版了第一部,即《民国医籍考(妇科卷·产科卷·儿科卷)》,本书为第二部,分医经、伤寒、金匮、温病四卷,延续了前作的编纂方式。
二、编纂历程与体例
作为一部辑录体中医专科目录,本书力求资料来源丰富、考证求真务实。首先是资料搜集,团队积极吸纳学界现有成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开展普查与核对工作,共调研民国时期中医经典类书籍600余种,包含诸多学界尚未留意的珍贵资料。在此基础上,团队还精心辑录了与医籍相关的序跋、凡例、题解、传略、评述等内容,以期呈现每部医籍之概貌与学术价值。其次是资料考证,一是对既往书目漏载、误载的医籍与版本进行补正,并明确医籍的存佚情况及其所藏之处;二是对医籍的内容、成书时间以及作者信息进行细致考察,厘正既往书目著录失误百余处,部分考证成果以编者按语的形式呈现,从而为学界后续研究、利用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此外,为方便读者查阅,书后尚附有“索引”二类:一是以书名为索引,著录医籍名称、别名等;二是以作者为索引,著录作者名称、字号等。这既有助于读者快速获取民国时期医家及相关医籍信息,又能为学术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三、学术与应用价值
本书以类为纲、以时为序,全面辑录了民国时期中医经典类医籍相关资料,并加以校勘修订,不仅仅部次甲乙,更便于辨章学术,为民国时期中医文献学、中医学术史、中医教育史、中日医学交流史等领域研究人员提供了一部学术与应用价值兼备的目录学著作。具体而言,第一,本书著录的医籍信息翔实全面,是民国时期中医经典文献研究的重要工具;第二,本书辑录了大量医籍序跋、凡例等资料,是打开民国时期医家思想宝库的钥匙;第三,本书著录的众多民国时期中医教材,不仅是近代中医教育史的核心史料,还可从教材名称确立、教材体例设置、教材内容选取等方面,为现代中医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启发;第四,本书著录的日本皇汉医籍,是民国时期中日学术互动在医学领域的有力证据,亦成为现代中日传统医药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基础,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四、相关研究成果
附:杨东方教授指导的民国医籍相关研究硕士论文一览表
序号 |
作者 |
学位论文题目 |
年份 |
1 |
樊佳莹 |
廖平古诊法思想探析 |
2024 |
2 |
陈峥 |
民国中医生理、病理书籍研究 |
2023 |
3 |
李远 |
民国时期温病著作研究 |
2023 |
4 |
闫雪 |
民国医家张世镳研究 |
2022 |
5 |
贺希雅 |
民国医案著作中咳嗽、消渴、遗精、痛风、脚气病研究 |
2022 |
6 |
马鸣峥 |
民国时期中国境内汉方医籍流传研究 |
2021 |
7 |
刘博宏 |
民国中医药期刊《光华医药杂志》研究 |
2021 |
8 |
郑嘉涵 |
陆渊雷医学改良思想中的“科学”导向 |
2021 |
9 |
孙立 |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著作研究 |
2021 |
10 |
王翠翠 |
民国时期伤寒著作研究 |
2020 |
11 |
杨兴亮 |
民国时期中药书籍研究 |
2020 |
12 |
徐扬 |
民国时期中医社团医籍出版研究 |
2017 |
撰稿:黄天骄 审核人:裘梧 刘怡桐